好人的区别

发布时间:2016-11-26 0:31:51   点击数:

(一)

王小波同志早年在美国看过一部电影,片名叫做《好人先生》,主人公是个天生以满足他人需求为己任的好人,在短短两个小时的片长里忙得不亦乐乎,据不完全统计前前后后帮了20多个人。最后一个女士的需求最厉害,她把好人叫到家里来,直截了当地说:“我要你每月到我这里来两次,每月第一个星期一和第三个星期一,晚上八点来,和我做爱。你要对我非常温柔——你不能穿现在穿的茄克衫,要穿西服打领带,还要洒香水。你在我这里洗澡,但是要自带毛巾和浴衣?”

好人默默听完所有要求,起身吻了寡妇一下,说:到下个星期一还有三天。走了。影片的结局是这样的:“好人从寡妇那里出来,开车到另一处做好事,半路上出了车祸,被卡车撞了,好人也就死了。”

对于这样一个四六不靠的结局,王小波同志的总结是:“好人总是没好报,这世界上一切好人电影都是这么结束的。我们的电影也是这样,所以就用不着借鉴了。”

我特别不能同意王小波的结论,虽然现实中的好人未必一生平安,但是好人终有好报却是底层人民一直以来坚持的小团圆理想。在一个经历了这么多没有道理可讲的辛酸人生后,再用一个没有任何逻辑的荒谬结局收场,真正是情何以堪! 

说来也怪,每当谈起“好人”,我第一个想起的既不是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待敌人像严冬般无情的雷锋,也不是首都公交战线的模范售票员李素丽,而是《功夫皇帝方世玉》里的雷老虎。

在那个以力服人的武侠世界里,雷老虎最爱讲的却是“要以德糊(服)人!”于是我们常常看到他这边厢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那边厢打落牙齿往肚里吞。雷老虎有着中国好人的典型特征:他们德性无亏但能力有限,与人为善却吃尽苦头,不是奸人贱人但也绝非能人强人,而就是地地道道的老好人。

但是如果我们放宽视野,将镜头摇向历史的深处,就会发现古希腊式的好人虽然也讲以“德”服人,形象却比雷老虎要阳刚隽永得多。

以雅典人与斯巴达人为例,尽管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热爱美与自由,后者崇尚力度、体魄和纪律,但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却共享着同样的古希腊精神——对“卓越”的不懈追求。

什么是“卓越”?按古希腊人的理解,它的一个核心含义就是把事情做到极致。试举两例:

第三次希波战争期间,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率三百勇士驻守温泉关,面对数以百倍计的波斯大军殊死抵抗,激战了三天三夜之后,三百勇士几乎全部阵亡,只有两人侥幸逃出生天,一个是因为害了眼病,一个是因为奉命外出。当他们返回斯巴达时,遭到了所有人的鄙视,其中一位的妻子质问他:别人都死了,你为什么不去死?最终,一个人选择了自杀,另一个则在随后的战役中牺牲。

与斯巴达人的铁血纪律相比,雅典人则是另一个极端,他们如此热爱美和自由,以至于只要可能就努力去过一种智性的生活。公元前年前后,伯里克利率领一支希腊舰队在爱琴海上的一个岛屿附近抛下船锚,准备翌日清晨发起攻击。黄昏时分,伯里克利邀请他的副手们一同把酒畅谈,当一个年轻的侍从为他们斟酒的时候,夕阳映在少年俊美的面庞,伯里克利有感而发,引用一个诗人的文字形容他的脸上闪烁着“紫光”。身旁的另一位将军表示不同意,他更喜欢引用另一个诗人的表述,把年轻的脸庞形容成玫瑰般的颜色。伯里克利反对他的看法,谈话就这么进行下去,每个人都援引一句适当的话来应答对方,仿佛战争的阴影从不存在。

把事情做到极致!尽管斯巴达人和雅典人的具体表现有着天壤之别,但在渴望成为卓越之人上却有着最为根本的一致性。

(贰)

雷老虎与古希腊式好人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关键在于他们对于“德性”的理解迥然不同。德性的古希腊原文是aretê,经罗马人的转译成了virtue,但在学者基托看来,virtue这个译法由于过于强调道德的维度,从而“丧失了所有的希腊风味”。

古希腊人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意思是“非它不能做,非它做不好”。例如刀的特定功能是切割,马的特定功能是奔跑,钟表的功能是计时。如果一把刀削铁如泥,那就实现了刀之为刀的功能,因此也就拥有了“卓越”(aretê),此时它也就成为了一把好刀。当“aretê”这个词被运用到人的身上,“它意味着人所能有的所有方面的优点,包括道德、心智、肉体、实践各方面。”于是乎,那种全方位实现了人之为人的优点的生活就是一种“完全的生活”,这也正是希腊人对“幸福”所下的古老定义:“生命的力量在生活赋予的广阔空间中的卓异展现”。

因此,古希腊式的好人不仅在道德上以“德”服人,更追求在心智、肉体、实践全方位地以“德”服人。伯里克利正是这样的古希腊式好人,当他率领雅典军士在前线英勇作战,当他与哲学老师阿那克萨戈拉探讨nous(心灵)的意义,当他在大战前夕与副手探讨形容词的精确性,当他在阵亡将士公葬典礼上发表震古烁今的演说,伯里克利度无死角的“卓越”让人心驰神往。

说到卓越,有一事值得一提。在古希腊,一个人是因为“卓越”而获得“荣誉”。古希腊人热切地渴求获得“荣誉”,他们对此从不扭捏,内心的平静与祥和不是对“卓越”的恰当回报,“同侪和后人的称颂”才是。

我们万万不可将古希腊的“荣誉”混同于现代大众传媒时代的“名气”。在熟人共同体中,由于“卓越”而赢得的“荣誉”总是与人们的直接生活经验息息相关,他们目睹你在战场上勇敢杀敌,他们耳闻你在公民大会上慷慨陈词,他们熟知你的日常操守,所以“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情况几乎不会出现。借用现代经济学的术语,古希腊好人所提供的信息是“检验品”,而现代传媒社会中的名人所提供的则是“信用品”——“你‘听说过’某人,这一事实是你认为他值得一听的部分理由。”可问题在于,人们往往是甚至永远是停留在“听说”过某人,你久仰的只是他的大名而不是他的大作更不是他的思想。这或许就是古典的荣誉和现代的名气之间的最大差别。

(叁)

与古希腊式的好人相比,雷老虎们不仅缺少智性和审美的魅惑力,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占有的只是伦理意义的弱者视角,而非政治意义的弱者视角,所以他们既不追求政治参与的资格,也缺少为个体权利抗争的勇气,简而言之,他们是好人,但绝非是好公民。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古希腊的好人同时也是好公民,但好公民不一定就是好人:好人因为占有了完美的卓越(perfectexcellence),所以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好公民则不同,作为一种政治概念,好公民必然与特定的政体相对应。

不同的政体造就不同的公民,这个道理一望便知。卢梭说:“我发现,一切都从根本上与政治相联系;不管你怎样做,任何一国的人民都只能是他们政府的性质将他们造成的那样;因此,‘什么是可能的最好的政府’这个大问题,在我看来,只是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政府性质能早就出最有道德、最开明、最聪慧,总之是最好的人民?”

仍以斯巴达和雅典为例。斯巴达的公民从小被教导,话说得越少越好,想得越少越好,他们相信战争是人类最高尚的活动形式,战死疆场则是好公民此生最大的荣誉。与此相对,雅典的民主制则要求雅典公民依靠辩论和劝说来做出决定,培养他们思考、观察、理解、怀疑、质问每一件事的习惯和性格。

雅典与斯巴达的好公民乍看起来相去甚远,但事实上他们同属公民共和主义的大家族。某种意义上,斯巴达的公民身份不过是“雅典公共服务的强化形式”,因为无论雅典还是斯巴达,“两个城邦都对其忠贞不二的公民忠诚和公民义务感到自豪。”这个传统延续到罗马共和国,好公民的德性就特别地体现在“勇敢、荣誉、自我克制、对神和自己祖先的虔诚以及对国家和家庭的义务感。”

对比自由主义的公民德性,不难发现,这是截然不同的两套清单,除了强调个体权利的至上性,对于自由主义而言,公民德性突出地反映在合乎理性和公平感的德性,和解精神,与人为善的德性以及履行公共的公民职责之义务的意志,等等。这些德性看似卑之无甚高论,但仔细想想,真要在日常生活践履它们殊为不易。以和解精神为例,从去年初的钱云会案件,到7.23动车事故,再到岁末年初的方韩大战,数次论战下来,意见相左的各方不但没有因为沟通而相互理解,反而进一步撕裂了原本脆弱的公共空间,夫妻陌路、朋友反目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些为我们所痛恨的思想,同样自由。”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的这句名言最真切地体现了什么叫做“知易行难”。

相比伦理学意义上的黏糊糊湿嗒嗒的中国好人,我更认同古希腊人对于好人的理解——每个人都应该把潜能发挥到极致,最终成为你自己。在现代政治的背景下,若想实现这个理想,我们必须首先成为一个现代意义的好公民,这意味着你不仅应该拥有基本的权利意识,学会为个体的自由和权利抗争,还意味着你应当具备共和主义公民观的政治参与意识,因为政治自由是获得心灵宁静的必由之路。

有人说,坏制度下的个体最容易相互残害,因此要想改变这个局面,归根结底必须改变制度。这个观点自然不错,但是另一方面,制度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悲观主义者的一个潜台词是既然无法一劳永逸地改变制度,所以行动就是没有意义的。可是我不相信一劳永逸的改变,我相信点滴渐进的力量。我为不知何时到来的改变做准备。

推荐阅读

资中筠:学校培养趋炎附势的精神是最大失败

想结婚的就去结婚,想单身就维持单身,反正到最后你们都会后悔

回复以下关键词,送你一篇周国平哲理美文

爱情

善意

感情

孩子

父母

父亲

女儿

教育

命运

位置

快乐

欲望

妥协

弱点

道路

人生

沉默

真实

觉醒

尊严

使命

本质

智慧

年轻

自白

友谊

大自然

雄心

谦和

怀疑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好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最权威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jzhendao.com/pbjyt/126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