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自博客天下 七门儿搬砖社 只为告诉你奇葩的触角正在向世界蔓延 这个盛产金句、段子、故事以及怪咖的节目,善于在节操碎满地时捡拾价值观,也善于在逼仄的空间里守住言论底线 文 谢梦遥编辑 卜昌炯 战斗越来越激烈了。如果语言可以化为子弹,《奇葩说》布景华丽、卡通感十足的演播厅里,将布满弹孔。 4万海选报名者。整整两个月的简历筛选与面试。其中3人经选拔挤进海选录制的窄门,但最后只有一人被留下。而这仅有的一个人,也在正赛的第一轮就被淘汰了。至此4万人全军覆没。 这个以辩论形式进行的季播综艺节目,自爱奇艺网推出伊始即引发热议,如今已经录制到第三季。剩下的24个选手,不是前两季中最炙手可热的熟面孔,就是导演组直接邀请加盟的狠角色。此前一直担任场外指导的黄执中与胡渐彪——他们分别被视为台湾与马来西亚辩坛的传奇巨星,也被下放到对立的战队。 奇葩与“天赋” 搁在以往,晚上7点半开始的两场比赛录下来,11点多就结束了,现在至少要拖到零点以后。新赛制设置了一对一的交锋,选手们备赛更加充分,发言时间也在加长。选手姜思达某次陈述长达18分钟,几乎占据播出时长1/4,虽然讲得很精彩,大部分话还是被剪掉了。 “我压力大到每一轮都能瘦好几斤,吃不下饭,凌晨没睡几个小时就爬起来。有的时候心跳咚咚咚咚,觉得活不下去了。肾上腺素分泌到极致。”性格豪迈、做派像个“大姐大”的范湉湉说,“可是每一轮结束,两天没打(辩论)就特别想回去,觉得很过瘾,还想再去打。” “第一季我就把它当成一个谈话节目处理。现在辩论的味道越来越浓了,大家已经开始抠逻辑了。”肖骁说,这是一个声音尖细、笑起来感觉花枝乱颤的青年男子,“我要展现我的多面性,不仅仅只有撒泼耍赖。” 范湉湉与肖骁曾在一些难以被记住的综艺秀出场过,他们现已进化为深具观众缘的王牌战将——辩论中的“跑票制”决定了观众缘的重要性。纯粹从技战术考量,他们一定不是《奇葩说》里最厉害的辩手——第一季冠军马薇薇已经多次展现了她摧枯拉朽的驳辩能力,也不是排第二位的,考虑到几位国际大专辩论赛(国辩)出身的顶尖好手均加入战团,他们也许排不进前五。但他们在前两季都战至最后关头,这足以说明,《奇葩说》不是一个专业辩手的小圈子选拔赛,技巧不是全部。 肖骁不属于那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的人。满脸嫌弃地翻白眼儿,是他的招牌表情。他有种疯疯癫癫的快乐气质,但有时候会表现得缺少耐性,刻薄且狂妄。问他为什么能在节目中呈现如此良好的综艺感,他语气平板地说:“天赋,真的是天赋。” “如果看电视看到一个像我这样的人,我也会觉得这个人蛮讨厌的。”他说。 《奇葩说》允许他释放出内心的妖怪。有几次,他穿着裙子出镜,若是平时或者其他节目,他不敢这么穿。他说不是硬要套用“奇葩”的定义,“我走的不是怪的路线,我走的是时尚的路线,哪怕穿裙子,那也是好看的裙子”。 他以为自己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但加入《奇葩说》后,很快发现还有比自己更奇怪的物种:一个像绿巨人变身一样突然神经质般咆哮起来的警察,一个胡子留得像大个耗子精浑身散发着孤独感的编剧,一个因裸模经历成名却痛恨那段记忆的艺术从业者。但那个叫颜如晶的天才辩论少女才是彻底让他目瞪口呆的异类。 颜如晶模样敦憨呆萌,加上马来西亚华人独特的口音,说话自带喜剧效果。但日常生活中,她一度极其害羞而封闭——在英国留学的某个暑假,她曾连续35天没迈出房门。不熟的人上前聊天,她的语言能力似乎丧失殆尽,完全不知如何接话。 ?来自马来西亚的辩手颜如晶(前)是个慢热的人,平时沉默寡言,一上场就爆发出神奇的辩功 “她是我从来没有交往过的朋友类型,只会自己跟自己聊天的这种人。”肖骁几乎喊了起来,“我当时看到她,我说天呐,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种人吗?” 他把她当成洋娃娃,逗她,撒娇,拉长声音大喊她“宝贝”,甚至放肆地坐她腿上。直到后来大家熟悉起来,颜如晶才告诉肖骁,这让她很不舒服,她从没试过跟别人如此亲密。 然而《奇葩说》并非为了让你看人类奇观,也不是纯粹的怪咖集中营,也许为了节目效果会放大某些个人特质,但那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节目给选手足够的空间展示自我,但有时候也会小心翼翼。最近一场录制,姜思达做了个妖冶的造型,还把眉毛剃掉了,录完后制片人牟頔劝他:“咱们可以另类,但能不能稍微收敛一点?” 当然也有带着惊世骇俗的三观前来的人。海选录制时,有一个男人鼓吹一夫多妻制,然后讲起他和他的“后宫”相处多么融洽。现场气氛变了。“你就已经不会想笑了,他不管再说什么,你都不会想笑了,你必须要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肖骁回忆,“太多人误解了我们的节目,觉得作为奇葩,一定就是游走在道德边缘。”这个段落被剪掉了。 肖骁自认为是外表开放内心传统的人,一开始他抗拒被称作“奇葩”,但现在觉得蛮光荣的,“奇葩代表敢说敢做的真性情”。在他看来,那个吹嘘“后宫”的男人,侮辱了“奇葩”这个词,或者说,“把我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奇葩形象又给拉回到原点了”。 战争与自我修炼 本质而言,《奇葩说》的核心在于一个“说”字。这是一场以说话来开展的战争。舞台两端坐着对立的双方,高晓松与蔡康永分任两个战队的队长。主持人马东居中,敲着一个木鱼,控制每轮交锋的始终。掌握权力的是位场下观众,赛前他们根据个人意愿选定立场,过程中可以随时更换,结束时的“跑票数”决定胜负。 最近的几次录制,胡渐彪都感觉沮丧,“对自己的表现非常非常不满意”。 如今身份是职业经理人的胡渐彪,被誉为“大马第一辩手”,以剥丝抽茧般的逻辑拆解见长。他曾在年夺得国辩冠军。《奇葩说》筹备前期,他就被导演组选中。他加入的理由很简单,只是想借助这个平台推广辩论。 直到第三季亲身上场,他才意识到,他所习惯的硬邦邦的说话方式将置他于不利境地。“现在我的重心反而是在自我修炼了。” “传统辩论更加倾向于竞技比拼,我就想办法让你难看,让你的逻辑圆不上来,把你的定义拆烂。”胡渐彪说,《奇葩说》的获胜关键在于对观众的说服,观点的诠释、演绎技巧——比如用简短的类比代替繁琐的推论,是他需要加强的。“观众心底里有答案,只要你说得契合,那基本上就成功说服了,”他说,“但如果你说的与他心中想的一模一样,那观众不会买账的。所以如何说得有趣,或者让他不由自主沿着他认定的立场深刨下去,这就不容易了。” “辩论圈外的人,经常会有一种误解,他会觉得你只是在规则的保护下,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理,你早就怂了。那么实际上《奇葩说》对我们来说完成的一个挑战是,我们进行常人的说理,不需要任何专业评审。”同样是专业辩手出身的马薇薇说。 然而逻辑拆解依然是重要的,节目不乏自认为很会说话的人却铩羽而归的例子:曾有位活跃在脱口秀节目的台湾艺人,被请来作为“刺客”挑战选手,他自信能见招拆招,结果面对快节奏的攻防,变成了哑巴,根本接不上话。 《奇葩说》每轮录制时间为3天,共6场比赛。辩题在赛前两周公布,两个战队各有3道题可先选持方。接下来各队在 |